提早买的票博下运气,也不算中奖吧,获奖影片相对冷门,波兰职能部门的作风怎么和我社会主义国家如此相似,其实看之前就有预感到剧情的走向,总体也是按这个方向走的,就是导演最后玩了一把轻反转,种种伏笔让你觉得很有可能判无罪的,结果还是被判绞刑,其实呢,最后嫌疑犯是否有罪已经不重要了,影片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凶手,他就失去了所有作为人的权利,身边的人也无法幸免,我们也拍过类似题材的影片,但没有波兰人这么赤裸裸,就凭着这深刻的自我反省,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正直的男主最终为了自己并不沉浸于其中的虚妄,明知故犯错杀了好人,最终成为了杀人犯。
我们须知,在当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远大进步的今天,充当杀手的,除了小概率的精神时常,大部分都来自于身边,家庭,社会舆论,错误的价值观。
什么才算杀死了一个人?
我认为不仅仅是失去了生命。
如同影片最后,嫌疑犯已经麻木,不像过去吞了纸还知反抗。
毁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算是杀掉了一个人。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去寻求幸福。
不要做任何意义上的凶手,不要杀死任何人的理想世界。
After a highly publicized show trial which lasted for 10 months, Marchwicki received the death sentence in July 1975. His execution took place in 1977 in Katowice, Poland.Zdzisław's brother Jan Marchwicki also received the death penalty, while his third brother Henryk was sentenced to 25 years for taking part in a conspiracy to commit murder. The half-sister, Halina, got a three-year prison sentence for receiving stolen things such as watches and pens that she knew came from Zdzisław's victims.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
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
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
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我是杀人犯 Jestem Mordercą (2016) 前段时间看了两部波兰电影《沃伦》和《黑暗之家》,都非常震撼。
这部又是我喜欢的连环杀人案题材,出来就马上看了。
和同类的惊悚片区别很大,究竟谁是凶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将一个无辜之人变成凶手。
看得和压抑,总是出戏,总想到呼格吉勒图和聂树斌。
这部给8分。
上世纪70年代初,波兰的一座小城市,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
这已经是这一连环杀人案的第九名受害者了。
当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证明时,所有办案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警方高层急于破案,于是抽调精明干练的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领导。
雅努什和老友庆祝职位的晋升,雅努什肩负重任亚历山大,而老友则认为这是出人头地平步青云的绝佳机会。
雅努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希望尽快破案,不仅动用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甚至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72年的时代背景,当年波兰科技还挺先进的。
可是侦破不但毫无进展,凶手还是不断出击,又有两名无辜女性被害。
雅努什的上级不断向他施加压力,而他自己也感到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雅努什为了尽快破案,说服上级对此案批准了一百万的悬赏,不知道波兰的货币单位,剧情中说可以买房买车,估计是个不小的数字。
可结果警局收到了成山的举报信,只不过是群众为了一百万碰碰运气,对案情毫无帮助。
恼羞成怒的雅努什命令警察假扮单身女子在街上游荡,同时布控大量警力希望可以诱捕凶手。
可就在当晚,在警察布控区域不到一百米的公园,又有一名女性遇害,被害人数上升到了十二人。
就在雅努什处于即将崩溃边缘之时,他灵光一现发现,公园在场人员名单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后提取的名单中,有相互重叠的一个人,沃尔克。
深入调查之后,沃尔克嫌疑重大,可警方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即使如此雅努什还是迫不及待的对沃尔克进行了抓捕。
沃尔克入狱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而警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证据。
可自沃尔克的入狱之后,再没有夜归的单身女子遇害,这更加坚定了警方的信心。
与此同时,雅努什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褒奖,也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荣誉和利益扑面而来,雅努什大有一步登天之感。
可沃尔克是真凶吗?
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这部的案情和时代背景跟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电影的着力点却大相径庭,杀人回忆完全以案件侦破为剧情推进的线索,这部则不是。
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处,沃尔克已经被抓。
谁是杀人犯对于这部来说并不重要。
警察需要一个凶手,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体制需要一个凶手,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凶手被绳之以法。
电影拍得非常克制,批判的色彩不浓。
只是在尽量客观的还原那个时代波兰的社会现状,而这样的手法,比很多同类题材的韩国电影,声嘶力竭群情激昂要高明了许多。
把思考的留白留给观众,是非对错有观众自己去判断,要深刻的多。
同时雅努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
此类电影我非常讨厌体制内人物的脸谱化,好像这种人天生就是祸国殃民的败类,他们职务只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而他们自然属性仍然是一个人,同一社会属性不同的人就该都是统一嘴脸,不用这么小儿科吧。
这部里雅努什可以看做浓缩着所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
自私,卑鄙,懦弱,趋炎附势缺点多多,而且很好认,这类人我们现在生活里每天都能遇到大把。
可他也有责任感,他想破案;当他疑惑时,也有挣扎的痛苦;他为沃尔克在狱中做的一切,不完全是为了诱供。
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渣,身上也可能有一丝柔软的人性,雅努什有,演员演出来了。
结尾处他告诉沃尔克不会死时,他是真心的,他没有掏出法官的照片。
可惜他把自己那点脆弱的良知太当回事了,他只不过是巨大的体制机器中一枚渺小的齿轮,机器轰轰作响不停向前,一枚齿轮决定不了前进的方向。
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悲哀不止体现在沃尔克身上,也体现在雅努什身上,可能少点,弱点,可也是悲哀。
相似的案子我们有啊!
比这部更有戏剧性,怎么还不拍电影,我等着看都着急了。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影片对真正的凶手已经有了明确的交代:那个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精神病人。
那么另一个杀人犯是谁?
调查组的负责人?
体制?
还是人性?
我的答案是:人性。
我相信无论在哪一个体制下,人基于自己的贪念等等,会做出恶的举动,就像电影中,调查组长明知道真凶并非嫌疑人,他也愿意、希望嫌疑人能够保住性命(既保住了由此而来一批人由此案的收益,又不至于违背良心),可是最后,他只能在良知和杀人中选择——此为片名的本意。
李斗石的原型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杀人自传成为畅销小说家。
片中有一场戏是“李斗石”出席自己新书的签售会,现场云集着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而这些群众演员由朴施厚本人的百余粉丝担纲演出。
尽管是熬夜拍摄,且当天的气温也很低,但是粉丝们还不离不弃地陪着偶像一遍遍拍摄,直至OK。
为了完成第一场动作戏,剧组动用了包括人工降雨、照明等在内的四台起重机。
拍摄时曾有明确的镜头表现“李斗石”即是凶手,但影片在剪辑时删去了这个场面。
影片中的追车场面是在安山湖水公园旁的公路上拍摄的。
影片拍摄期间在高阳市赶上了罕见的暴雪。
朴施厚在发布会上透露,一度因为片场使用冰水,而想放弃拍摄。
朴施厚语带委屈地“控诉”自己为拍摄片中一场裸上身游泳的戏份,“连水都没敢喝”的惨状。
相比主流商业片,东欧电影如同域外奇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
东欧的天才们善于以小见大,深挖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本片得到了第20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获奖评语这样说—— 导演巧妙的驾驭了故事、表演以及电影的方方面面,把我们带入一个在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黑暗——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底色。
1977年,一座波兰小城,被一宗连环杀人案搅得人心惶惶。
命案现场,除了被害妇女的尸体和鲜血,竟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凶手更向媒体扬言:要杀害30名妇女,以此献祭波兰共和国30年诞辰。
残忍、血腥、疯狂、禽兽。
直到又一位受害者尸体出现,这下就连首都华沙的高层都坐不住了。
因为死者并不是普通人,她可是华沙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军官雅努什临危受命,负责重案组。
他让下属男扮女装当诱饵,在夜晚郊外来回晃悠。
结果——惨剧照发不误,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距离,这脸打的!
他还借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罪犯进行心理侧写。
结果——上司满怀期待的来视察工作,刚按下开关,电脑死机,又打脸!
那干脆拿出100万悬赏试试。
100万在70年代的波兰买车买房绰绰有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
结果——举报信如雪片,举报电话接到爆,却都是大忽悠。
三板斧用完,雅努什开始无计可施。
老百姓、媒体乃至上司,三股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好过无所作为的骂声。
很不幸,嫌疑人沃尔克进入了他的视线。
从怀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进度条,影片还有三分之二。
前戏刚刚结束,正戏刚刚开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调查会让你有捧腹大笑,那么之后的差人手段会让你不寒而栗。
沃尔克是凶手吗?
无论警方怎么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越往后,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错、人、了!
影片的聚焦点由办案向制造伪证过度。
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舆论需要一个凶手,于是,凶手就出现了。
本片的背景音乐是一大槽点,听起来刺耳。
我却觉得这正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为越是尴尬的配乐,越能显得办案人员的荒诞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风暴的中心。
片中,他不断地吸烟——办公室、小餐厅、家、乃至情人的闺房,吞云吐雾是他的招牌动作。
一个男人复杂的眼神,在烟雾中向我们迎面扑来。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挣扎于黑与白之间,却被巨大的力量裹挟,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对这个力量浓墨重彩,比警察办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网,上司很高兴,带他去面见工党大佬。
大人物非常满意,升职加薪不是梦,还有重赏——一台电视机。
70年代,电视机可是绝对的奢侈品,放在波兰,同样如此,这是重赏。
还有,一栋大别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着嘈杂的火车站,现在搬到新家,又安静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经成了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导演马切伊最厉害的是,他叙事并非咆哮忿怒状,而是和他揭示的对象有一个克制的距离,给观众回味的空间。
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变坏的环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伟光正的形象。
有一场戏呼应巧妙:开始,他跟儿子掰手腕,寸步不让,儿子必输。
尾声时,跟儿子掰手腕,雅努什犹豫不决,儿子当然赢。
作为男人,他办案的过程就是底气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个无辜嫁祸的警察,有什么资格给儿子言传身教?
导演没有明说,台词没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们看得出来。
雅努什还只是一个点,他要串起众生相。
腹黑的不止他一个。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无辜的,证据是捏造的,却敢将错就错,一黑到底。
为了什么?
大人物的施压、舆论的咆哮、以及自己这顶乌纱帽。
办案的警察难道就不知道吗?
有些是揣明白装糊涂,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点良知的,也自忖无力抗衡背后的力量。
他们用软弱,点辍了一场弥天大谎。
法官呢?
呵呵。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背叛司法精神,签死刑判决。
受害人沃尔克的妻子,同样成了帮凶。
她天真的以为,只要出庭作伪证,必会拿到那100万赏金。
她和丈夫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碜到可用他丈夫的命来换钱。
就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哄骗上庭作伪证,当他们长大成人,该如何面对童年的创伤?
在制造杀人犯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凶手。
片名叫《我是杀人犯》,其实细想一下,这里的“我”也可指“我们”。
沃尔克临死之前,跟雅努什有过一次见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离,弱弱吐出一句话: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雅努什目光闪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一幕,是对受害人灵魂的致命打击。
人人都说他是凶手,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洗脑,果然拥有可怕的力量。
绞刑,就在警察局的车库进行。
一个无辜的好人,就这么一步一步被推上绞刑架。
那一刻,刽子手雅努什会想起什么?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马切伊当然知道,真实才会有万钧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个时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权柄、明哲保身的警察、利欲熏心的权贵,保持沉默的乌合之众,以上,都是波兰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痕。
人性的黑我们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败涂地,则不可理喻。
司法,本该是罪恶的紧箍咒,一旦失灵,谁来保护人民?
超级英雄?
江湖侠客?
别逗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最震撼。
当年的调查办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览馆,墙上贴着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凶手的脸模刚好就在旁边,供所有参观者狠狠唾弃。
多年后,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来。
独步走到脸模前,他凝视着沃尔克,沃尔克也凝视着他。
无声的内疚与无声的呐喊,跨越时光的距离,在这一刻碰撞。
所幸,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但制造杀人犯的刽子手们,必将一生一世活在杀人回忆之中。
凶手只有一个吗?
凶手只是雅努什吗?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凶手,是这个一直下沉的世界。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
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
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
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
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
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全片冷峻,唯有四处刺耳的笑声,让人忘记不得。
第一次是领导与民同乐,男主的上司们围着领导,是谄媚的笑,此时的男主,在欢笑的圈外,连谄媚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男主和同事们围着疑犯哄堂大笑,是得意的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三次是法庭上证人的胡言乱语,引发旁听席大笑,是荒唐的笑,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证词是怎么回事。
第四次是审判前夜,男主说出真相,法官和他的朋友们的笑,如此荒诞,这个笑和后面男主上司说帮了他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才显得更加讽刺。
此后就是一个疑犯被匆匆处决的悲伤,一种“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悲伤。
喜欢无厘头
7.9 mary fucking sue
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现代主义的烂电影,大概这就是类似于中国的某二代拍出来的吧,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你头大的电影,看到一半就吐了
小成本恶趣味,胜在疯狂玩梗打脸段子够密集,玛丽苏的人生开挂果然有原因,德蒙特莫罗尼贡献出了生涯最佳喜剧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