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
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英德合拍的二战电影,1932年快乐庆祝新年的两男一女牛津同学不久因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_φ( ̄ー ̄ ) 然而在6年后命运之神又再度降临。。。
1938年, 当时休已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而保罗也因其才能为德国高层关系密切。。。
是年,国际政局风卷云起、危机迫在眉睫。。
两国元首聚集慕尼黑,而两个年轻人也随之卷入其中, 保罗及其高层官员担心和平不保而找到休寻求帮助。。
This film perhaps benefits from its position as a thriller rather than by the numbers period drama. In its second act the tension ratchets up a notch as both sides strive to keep the piece, knowing a slight misstep could prove costly and with Hartman’s position especially dangerous. 在这个黑暗即将到来的时刻以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这个历史事件╮( ̄▽ ̄"")╭ 本片众星云集 老戏骨扎堆 男主之一的英国外交小官 休 当年在1917 中在一战战场上长途奔袭拯救亲亲兄弟o(^▽^)o 这次则游走在二战边缘,为英国的利益而努力 当然小奶狗同学长跑的镜头也是不能少哒*・゜゚・*:.。..。.:*・'(*゚▽゚*)'・*:.。. .。.:*・゜゚・*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最近的电影看得有点连续性,在《法比安》之后,《慕尼黑:战争边缘》好巧不巧地把时间段接续上了。
1932年,休和保罗从牛津毕业,休成为了张伯伦的秘书之一,保罗则进入了德国外交部成为了外交官之一,时值德国经济复苏开始,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两人来说,一切都新鲜而敏感,如休所说,这将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在短暂的和平之后,阿道夫希特勒接管了德国,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短短数年之内解决了德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让每一户德国人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的承诺,所以获得了大量的民众支持。
同时私下里他开始否定一战罪责,扩张军队建设,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意图再次发起战争。
国民生活逐步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阿道夫的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
第一步,他准备拿回一战里失去的苏台德地区,为了武力进军捷克,希特勒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地以及同样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签订了《莫尼黑协定》,四国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可笑的是这样的协定竟然没有当事人捷克参与。
作为一名忠诚的外交官和德国公民,保罗参与了反对希特勒的行动,意图在协定签订之前告知英国希特勒的真实打算,然而张伯伦坚持和平至上,把默许入侵捷克当作维持虚假和平的手段。
由于张伯伦没有接受保罗对抗希特勒的意见,保罗决定只身行刺,虽然最后他没能打出那改变历史的一枪,毕竟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张伯伦带着自己虚假的和平协议回国,收到民众的支持,然后一年之后,德国全面入侵捷克,二战正式拉开序幕,而英国得到的也只是一年的备战时间,张伯伦得到的是一生的屈辱。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我们也知道,一年之后张伯伦引咎辞职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如果说德国的侵略是无法避免的,但更早、更全面的抵御应该可以提前准备。
但回头再看张伯伦的决定,可能并没有错,面对还在战争恢复中的英国来说和平比其他国家的主权更为重要,又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子民沉浸在战火之中呢?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只有选择如何回应。
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题外话)片尾包豪斯风格的动画设计,让我似乎突然get到了艺术的本质,在于能量。
为什么我认为慕尼黑是帝国主义最黑暗的一幕?
因为这开了一个先例,“本帮派老大哥”可以割(小弟的)肉喂鹰。
在慕尼黑之前,帝国主义各国丑陋的瓜分世界,在非洲地图上划线,在中国地图上肆意规划势力范围,屠杀美洲原住民,各种丑陋无人性,但是还有下限,那就是“有的小国可以收下当狗,当狗有肉汤喝”。
(所谓的“正常国际秩序”)慕尼黑——英国卖了小弟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而且是当着面,不让你上台,让你下面看着老大从你地图上切一块给纳粹德国。
这就跟现在,美国突然邀请俄罗斯到英国驻军,宣布英国割让一部分给俄罗斯,或是签订协议将日本列岛的美军基地转让给中国,再把一半领土割让给中国一样。
从古至今,慕尼黑这个“密约”享受了世界上最恐怖的媒体洗地。
张伯伦当年就是“英雄般归来”,享受了世界第一流大英媒体的洗地,之后二战偃旗息鼓,到抗战派故去,洗地派又出来啦!
哈哈哈,不得不说,历史轮回,只要张伯伦所代表的帝国派还在,总要洗一洗张伯伦,毕竟要搞大英联邦,重建大英日不落,维持“帝国尊严”嘛……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全球十大工业国之一,如果有欧盟(无英版),论工业实力,陆军装备水平那是能排在意大利前面名列第三的。
(随便挑二战游戏,找战前数据,或是史料,捷克的兵工厂是当时顶流,如果不吃掉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德国能不能有武装二战规模军队的足量先进武器,都需要再计算…)英国就做主,把小弟卖了。
吃掉捷克之后,德国顿时肥到流油啊…当然,对比现在,美国也“又”要开始割小弟了。
(台积电的事情、芯片制造法案、民主定义问题、长臂管辖…追溯到广场协议…)作为大英的继承者,美国有问题就割小弟,不过是喂自己。
总比割肉给对家,然后希望对手去找隔壁老王麻烦吧?
(大英绥靖政策,割了中国捷克波兰奥地利,想要让德国、日本打苏联。
江总的Too naive用在这里。
)有高赞评论拿现在乌克兰对比捷克斯洛伐克……我都看傻了。
1654年,我记得乌克兰什么部落首领就归顺俄国了……那时候美国还没建国吧。
另外,现在在边境上,乌克兰军队打着纳粹旗跟乌东打着红旗的军队对峙……在这楞说打纳粹旗那边是捷克?
打红旗的是纳粹?
混淆视听到这地步了?
再比如…联合国反对美化纳粹投票中,投反对票的只有2个国家,美国和乌克兰。
联合国投票赢不了,跑豆瓣刷票呢?
电影里拍得很明白,到慕尼黑开始,“想要支持大英的话,只有润大英才有活路了。
就算举国铁杆支持大英,大英也可以当面卖你个痛快(捷克斯洛伐克认割苏台德,但是下次一定的大英,第二次卖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大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自己小弟的利益”还有豆瓣高赞评论说,英国38年没有战备… 不好意思,38年开打,德国也没足够的战备啊。
更重要的是,国联还在,英国还能纠集一批小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丹麦”“荷兰”“匈牙利”“南斯拉夫”,联合法国,围一圈殴打德国。
纳粹德国很可能连意大利都拉不上战车……(拉上也没用)。
到39年,英国再卖波兰之后,其他小弟看大哥这么给力,谁还敢出来当肉包子……大英所谓的外交操纵欧洲帝国秩序完全被张伯伦的骚操作搞塌了……另外,你英国老绅士如果签了慕尼黑之后,开始备战也行啊……波兰打了,法国宣布总动员,英国也没有总动员啊,丹麦投降也没有啊,到法国投降了,英国才开始搞(名义)总动员(特别像抗疫流程),到战争结束,英国也没有宣布战争总动员(实际上的总动员也没有)……(殖人、殖民地人死了不少。
至少,印度流干血之前,大英不投降。
)这拉胯的样子,跟防疫没啥区别,怎么洗啊!
英国真就找了一个角度,从谍报、情报、大首相角度去洗,电影里还特别需要去掉了女角色的GCD背景,改成牧英犬属性……(就跟1984明明是老GCD写下来讽刺帝国主义的,非要去宣传影射共产…居然还真有人信…)这样的电影,从成片效果讲,三颗星应该没问题。
但是从内容上讲,一颗星都算多。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02.26
这部电影里的希特勒是最不像的一个,连希特勒的标志性特征的没有显现出来,难不成英国就找不到一个和希特勒长相稍微接近一点的人吗?
黑一个长得不像的希特勒功效减半。
保罗·冯哈特曼从狂热崇拜纳粹到成为反希特勒的秘密团体成员的转变过程和她的女友莉娜因犹太人身份遭到纳粹迫害和摧残有很大关系。
在当时的德国反犹属于政治正确,已经达成全民共识,个人及亲友受此牵连只能自认倒霉,德国人的骨子里缺乏对国家暴政的反叛精神和勇气,“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回应”,像保罗这样能够参加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已经难能可贵了,“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我们不抱希望反而更好“,但是软弱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最终一事无成。
世界处在二次大战的边缘,勒加特和保罗·冯哈特曼这类小人物的努力杯水车薪,英国首相张伯伦等大人物的争取也只是迟缓和延误,决定战争进程的还是纳粹希特勒的决心和实力,即使张伯伦采纳了保罗的建议,不和希特勒签署苏台德地区协议,以当时德国全民一边倒的拥护希特勒,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德国向外扩张的决心已定,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有几个敢逆势而动值得怀疑,所以英德和平联合声明仅维持一年,最终张伯伦功亏一篑,遭到严厉谴责,引咎辞职,凄然下台。
强硬派丘吉尔的上台成为必然,而欢呼丘吉尔上台的民众里大部分应该是一年前为张伯伦鼓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张伯伦所说的民众。
不过张伯伦至少说对了一点,希特勒的背信弃义是把美国拖进二战泥沼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美国是决定同盟国胜负的重要砝码,也是唯一筹码。
信念爱恨情仇战争博弈片。
三个青年立志改变世界,但是因为信仰立场产生分歧分道扬镳,在二战前却为了避免战争和消灭狂热分子他们又一次并肩作战,携手为了阻止战争和消灭法西斯主义而全力而战……影片开始是两男一女一起欢庆毕业,一起狂欢。
然后就是男主为了结婚纪念日,跑去和妻子私会,被领导批评。
他是英国张伯伦政府张伯伦的贴身秘书,很被张伯伦看中。
张伯伦政府一力主和,张伯伦总统正准备与希特勒和谈,并签署和平协议。
就在张伯伦前往德国与希特勒签署协议前夕,英国的谍报部门,知道他与希特勒的秘书是同学,就安排他去接洽这个同学,以获取情报。
男主并不情愿的应允了下来。
到了德国后,张伯伦和其他几国的元首与希特勒进行会谈,男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同学。
同学什么都没说,让他跟着自己走。
很快他们在约定的酒馆见面。
同学让男主给他一个机会见一下张伯伦。
男主没有同意,只是让他把明文件交给他,他拿去给张伯伦看,如果张伯伦愿意,就让他们见面。
同学只是让男主在所有元首签署协议前,把秘密文件给张伯伦看。
男主很努力,但是他位低言微,基本插不上话。
一直等张伯伦休息了,大家说要出去吃饭。
他留了下来,把文件拿给张伯伦,张伯伦看了,愿意见男主同学,所以见了。
但是张伯伦对同学的见解不是很认同,所以同学愤然离去。
后来男主才知道,他们一起的三个人中,女孩因为是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关进了集中营,因为不甘受辱,跳楼摔成了植物人,所以同学对法西斯主义十分反感,他觉得希特勒绝不会放弃扩张和战争。
但是劝不了大叫不签协议,只能铤而走险,自己去暗杀希特勒,避免悲剧发生。
男主回去的时候,发现有德国的密探在他房间里,与其搏斗,被打受伤,他发现秘密文件不见了。
于是他全力争取了去与希特勒再次签订协议的机会,偷偷写了字条警告同学。
同学手枪都在手上了,没有开枪。
回去后失声痛哭。
最后协议签下了,男主回去后听了同学的话,开始投笔从戎,全力备战了。
虽然是小说改变的影片,但是写实感很强,有好几次反转。
其实男主跑去给同学提示的时候特别紧张,拿出手枪,想开枪又没开的那一段也很精彩。
但是虽然反对法西斯主义,但是希特勒算了维护德国的思想,还是让他下不了手,毕竟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
张伯伦明知道这样的协议没有意义,其实电影里也有,就是签完协议,希特勒等张伯伦走后,大骂张伯伦,几乎是讥笑的方式在说他。
张伯伦也知道,但是他是以这样的方式试炼希特勒,如果他不守信用,胡作非为,首先在道义上已经输了,就是师出无名,张伯伦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还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和平全力而战,不顾家庭,不顾生命,大家也不能忘却。
关于“绥靖政策”记得高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教科书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话,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元首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在慕尼黑达成秘密协议,将苏台德区“和平”移交纳粹德国,史称“慕尼黑协定”。
我们的历史评价里,对其评论基本是负面的。
但从当时英法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也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
与专制国家的内政服务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欧逐渐民主化以后,外交逐步的成为内政的延申,国内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们的关注点。
经历惨烈的一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普遍厌战情绪高涨,在德国没有明显的越过“红线”的情况下就刺激德国或者对德宣战都很难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义为战争狂,出现战争还没打起来就被自己民众选下去的尴尬。
所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恰恰是国内反战情绪的一种表现,后来某些史学的观点把二战爆发的根源部分归因绥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当时的国内主流民意单纯解释为软弱外交行为,有点不太客观。
关于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里,会提及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手段残忍毫无人性,这也是战后纳粹被定义为反人类的非法组织的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被教科书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纳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它党派和政治团体而登上德国权力的核心位置的。
甚至直到二战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领导的纳粹党都拥有着很高的国内支持率。
反犹排犹并非始于二战,早在纳粹党兴起之前,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国,对犹太人大多持较负面的态度,其中原因就不赘述了。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普通德国人对擅长玩金融的犹太人的反感达到了爆发的边缘,希特勒和纳粹党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德国民众的厌犹情绪,为了获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顺应这种民粹情绪,还适时的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在纳粹党牢牢掌握了德国军政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更加严格更加系统化的反犹政策,这个时候已经很难辨别反犹究竟是手段还是是目的了。
关于希特勒的“战略模糊”其实早期刚刚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希特勒,其国家战略还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一直把打败法国当作类似于我们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那样的宏伟的目标。
但小胡子不希望纳粹党和德国人看出他的胆小,从而影响其政治号召力,所以在国内公开场合里依然要不断为德国军政体系树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对外,则实行战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简单说就是不告诉周边强国我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就猜吧。
合并奥地利之前,他非常担心英法干预,甚至都不敢公开直接鼓动奥地利国内的纳粹亲德势力。
结果后来几乎一点阻力都没有遇到就吞并了奥地利,打这时候起,希特勒就觉得英法可能就是个纸老虎了。
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同时又深深担心英法等国阻挠,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咙里时候还被英法联合揍一顿,同时再被东边虎视眈眈的苏联挖去一块肉就更得不偿失了。
没想到英法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英法政府就先怂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不但没什么损失还获利颇丰,国内国际声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后来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区,说是纳粹德国强占,其实也是当地老百姓半推半就的加入了,跟着隔壁强国混,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这时候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认为英法实打实的纸老虎了,和苏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红线”波兰。
再后来纳粹德国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北欧西欧,两周半占领比利时,5天占领荷兰,一天占领卢森堡,4个小时占领丹麦, 占领号称拥有当时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虽然主要功劳归功于德军的先进战术,但希特勒的战略模糊政策也为其奠定了较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直到进攻苏联起,才让美英苏不得不开始联合。
二战后,美欧等主要强国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清晰的国家战略,甚至冷战时期与美国西欧对抗的苏联,也没有采取模糊战略的意图,这也是冷战始终没有变成热战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美欧诸国国民对于采取战略模糊的新兴强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天然的警惕和畏惧甚至敌视情绪,既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也有部分是因为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给他们留下的政策阴影面积太大了。
题外话从整体上看,德意志民族的某些优点显而易见,整个民族特性就是务实高效专注,诞生了大量的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
看过德剧《Dark》的观众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种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在狂热的民族民粹主义支配下,也做出了试图统治全世界和种族灭绝的疯狂举动,可见民族民粹主义的危害有多大。
关于慕尼黑协定的再思考,知道希特勒的野心却在舆论中无法做出更多举动,号称牺牲自己的名誉争取备战时间却其实助长了纳粹的飞扬跋扈,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张伯伦可谓入木三分,而两位主角不同的形象其实也是那个根本无法预知未来的时代的不同群体的反映
9分吧,我们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我们有做出回应的自由
我的天啊这个角度,真《张伯伦:忍辱负重的黑暗骑士》???(不行,希特勒这个演员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再搞什么啊)
这是历史吗?分明是现实,我只能说太应景了,果然历史总是会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只不过到了今天,谁是XTL一目了然,张伯伦却比过去更多了,虽说片尾有为他洗白的嫌疑,但秉持开放的态度,也不失为另一种理解历史的方式。看到最后世界分崩离析,友情爱情散落天涯海角,回头再去看片头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把酒言欢的场景,就更觉得唏嘘。德国小哥好可啊。
现在啊这电影啊,纳粹电影总要稍微根据现实吧,女的在家庭还有话语权,黑人还能在唐宁街,德国纳粹是坏到根了,坏到不能拍的更糟糕了,但也不能把自己的100年的样子过分美化吧
也是一种解读吧,都是政坛老油子的术语和演绎,你要利息人家要本金,看谁的眼头更高一些了…主角们到底在其中体现了什么价值这个逻辑太薄弱了
观点没什么大问题,讲一下英法备战的情况可能有点帮助吧。故事太直给了一点,卡司选得很好,所以可看度还是很高的,Legat在朋友开车走了以后,还坐在慕尼黑街头哭了一会儿,高质量男同确实是本片最可取的地方。
小说比电影好看
Are-You-My-Mummy! 都让铁叔演张伯伦了还说明不了态度吗!一直替德国小伙儿紧张,紧张着紧张着就感动起来了😭几位“大姐姐”都好棒啊guarding angels indeed//老婆除了美,戏份好像全无意义。
Is this schwul???
拍这种不如拍不列颠空战,好歹那个真的赢了。感觉编剧是张伯伦梦男
两个男主之间 太有感觉的,那一根一起抽的烟,闹翻后几年不见依旧觉得你会选择帮助我。电影该有的紧张和氛围我觉得都很到位,故事很流畅很舒服
中规中矩的二战“历史片”,聚焦了影视作品很少注意的慕尼黑会议,但是过分夸大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甚至美化了张伯伦,导致中后段观感不佳
三星给签订协议过程中你争我夺,还蛮紧张刺激的。两个年轻人奋力左右,几乎左右了整个欧洲的战局。也是为历史上的争议人物张伯伦证明平反的历史剧
那位满嘴狠话的德国热血青年保罗,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段子:“你被骗得最狠的一次是怎样的,答:他说等会在床上要弄死我”,保罗就是这个号称要弄死希特勒的嘴炮兄。
重新审视张伯伦。两位小哥确实好嗑(
It‘s our mad generation!真的好喜欢毕业派对那段,戳到了
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文化的也还是听过绥靖政策的 洗成这样有点过了 原作者可能是个张伯伦粉( 间谍行动过于草台 如此明目张胆地行动其他人几乎毫无察觉简直是自带降智光环 甚至安保等于没有随便都能带武器见元首 只要把责任都推在失败者身上 其他人就可以全身而退 真是方便啊 在我看来在某些时候总会有必要的人 即使没有元首也会有其他人代替他的 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 永远都不会吸取教训 总之这片非常无聊又啰嗦 唯一看点大概在小黄升级做了元首吧
三星半。历史题材,在叙事上聚焦于小人物,编剧十分注重兼顾两者,导致整个剧本非常平淡,但完成度不错,也设置了一些紧张的转折和给予观众思考空间的抒情部分以保证影片的节奏感。选角很优秀,甚至对于影片的立体化和丰富感起到关键作用,有老戏骨如铁叔,也有具有一定基础和名气的青年演员如荞麦、Liv,还有一些新面孔,搭配起来毫不突兀。两位男主的化学反应很强烈,也令本片更生动了几分。
3.5/George和Jannis演牛津同学、和Jessica在这片二次合作演夫妻 都很有CP感 满足了 然后就没有可点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