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有趣的电影,能用十元钱拍出一千元的题材,本身是不容易的。
但是,最近我想到一个问题,因为和这个电影有关系,所以就拿上来分享。
1外星人来地球的动机是什么?
我最近想到了一个细节。
因为相对论的原因,时间在不同强度引力场里的流逝速度是不同的。
这个现象已经被科学界证实。
那么问题来了。
黑洞附近的文明比远离黑洞的文明进化要慢很多。
结果是:黑洞文明拿到了永生,却失去了进化速度。
这可能就是外星人来地球的动机之一。
窃取或者说收割人类进化果实和各种财富。
不理解的同学可以想象一下生产杯子的问题,同样生产一个杯子,地球上和黑洞附近耗费的时间是差很多的,具象化这个问题,地球生产一个杯子要一天,黑洞附近生产杯子也要一天,但是黑洞附近的一天是地球的千年,地球一千年能把生产杯子变成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就是黑洞吭哧吭哧生产出一个杯子的时间,地球已经造出来数不清的杯子了。
而且不是一个杯子的问题,所有生产、研发、进化都存在这样的时间差。
积累下来,黑洞文明落后的程度就非常大了,堪称宇宙级龟兔赛跑,约等于冻结状态。
2讨论完动机,我们再讨论一下这种可能的概率问题。
众所周知,太阳系是另外一个星系爆炸后的产物,我们地球所有周期表中铁以上的元素都来自恒星爆炸之类的现象,那么,原来恒星的核心在哪里?
有一种说法是太阳系里存在一个小型黑洞。
这个前提成立的话,再加上太阳系距离是可以实现星际航行的这个条件,上诉黑洞文明存在的概率就不是天方夜谭了。
而且,就算现在的物种进化树,人类也不是这棵进化树上的终极产物,犬类和牛都比我们进化的更充分一些,但是,从结果看人类进化的方向是最优的。
那么,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太阳系未知黑洞附近,存在着一种人类史前文明。
这个文明,或者在地球,或者在火星、金星上诞生,但是,他们在条件成熟之后,选择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太阳系分工模式:让自己的种群活在黑洞高引力慢时间的时空里,让低引力的地球负责他们的供养。
3一个可怕的推论:如果这个故事背景成立,那么,所有发现外星人痕迹的人类,都面临被灭口。
4尾声,到现在为止,所有证明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都被否认。
5关于黑洞文明的土著问题,有网友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礼貌,但是还算有趣: 胡扯!
现在黑洞边缘的文明还在猿人时代呢!
哪来的宇宙飞船!
难道跳过来的不成,跳过来也抓到动物园去供人观赏去了!
这位网友说的是黑洞土著文明。
黑洞的土著文明的确是没有竞争力的,大概率会被殖民同化。
如同美国的印第安人命运,美国是白人的美国、黑人的美国……各种移民的美国,但是肯定不是印第安人的美国。
黑洞文明的星球大概如此。
6今天有了另外一个脑洞。
如果把这个问题各个元素放大,会出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让我们用意念来到宇宙大爆炸的最初时空,刚才不是说黑洞一天等于地球一千年吗?
这个映射关系是个变量,黑洞和地球的时间对应关系和彼此的引力有一定的关联。
好了,我们吃瓜挑了个大的——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这个时空应该是我们这个宇宙引力最大的时候了吧?
不同意可以举手哈。
然后,问题来了,现在宇宙大爆炸模型和我们设想的情况不一样。
现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网上到处都有,大概意思就是几分之几秒的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诞生了夸克、电子、质子、中子等等物质,然后在多少多少年之后产生了星系巴拉巴拉……详情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不具体引用。
能看出哪里有问题吗?
大家关注一下宇宙大爆炸的时间轴线的变化,它不是恒定不变的。
而所有宇宙模型的时间轴是固定不变的。
引力越大,时空越扭曲,爆炸之前的那一刻,时间几乎是停止的。
然后,我们放慢爆炸的过程,爆炸从一个质量极大的点开始,往四外放射,这个时候,被炸得远的物质有一个变化,引力在急剧变小,时空在急剧变得平缓。
整体看,时间从爆炸核心到爆炸物边缘在从慢到平缓的变化。
这就是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模型相矛盾的地方。
根据目前的科学数据,我们观测到宇宙的寿命大概是一百多亿年,我们这个地球这里是过了一百多亿年,那么引力最大的宇宙核心呢?
那里的时间怎么算?
是不是要考虑引力的变化?
我瞎想的结论来了。
全面考虑的结果是,时间像一个可伸缩的尺子,在高引力的场里边变短,在低引力的场里变长,我们这里的一百多亿年,在宇宙的核心不过就是爆炸的一瞬。
这是一个比较烧脑的问题,因为缺少具体数据,所以很容易陷入混沌。
7拉格朗日点。
宇宙中心是没什么线索的,但是银河系中心、太阳、地球都是在的。
引力和时空的关系,在拉格朗日点里是什么状况?
地球和月球太阳是有几个拉格朗日点的,刚才去搜索了一下这个问题,知乎上有,而且举了一个例子,黑洞和附近中子星如果有拉格朗日点会怎样影响时间?
一些网友回答,在那里引力场消失了,当然时间没有时间膨胀了。
如果,我们把一种可以独立进化的生物,分别放在拉格朗日点和地球,它们会发生什么?
嗯,小众好片,概念很好,但是电池没电了,现成的汽车发电,完全够支持电源充电了,可能情节设定需要吧,怎么还没到140个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甚至想上微博热搜都有点儿难度。
譬如上一年美军被迫承认的战机拍摄到的不明飞行物录像,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件事?
热度还不如某猪的多人运动。
现实里早就有各种迹象表明外星人的确存在,而且早就来到地球,甚至就匿藏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人都宁愿选择性失忆,欺骗自己看到的都是假的。
现在一说到外星人,都会觉得你发神经,“你阴谋论看多了吧”,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外星人是可以跟奥特曼和哥斯拉划等号的虚构角色,有图有真相的明星绯闻才是真实发生。
其实人家早就告诉你他们已经来到了,只是你不想承认而已。
演技一般,但是剧本非常精彩,题材也算新颖,最后还加入美国英雄主义,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科幻片,而且寓意深刻,扣人心弦。
这种若隐若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吊人胃口,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不过感觉最后拼命保住的数据已经没用了,大BOSS最后都现身了,所谓第一批数据又有啥用啊。。。。
其余剩下那个卫星工程师是直男!
双线叙事,明线就是无线电探测,暗线就是对以前的辞退释怀!
不过为何要加这么多的暗线浮现成主线,甚至一度抢戏。。。
导演对剧本的把握还欠火候!
不过这两个白人加太多的那种亲密的眼神特写,让人觉得导演有其他的想法!
镜头可能是广角镜头没买够,导致全是大特写,而且全部在车上!
一度拍成希区柯克。。。
在狭窄的小车里三个男人将近两小时啰啰嗦嗦,背景乐搞得很壮烈实际上他们都在啦家常,时不时的用眼神交流直勾勾的盯着对方,尤其那个胡子男眼神盯的人有点发毛。
快结尾时突然来个生死时速,在这部科幻片里主人公们遇到的最大危机出现了,分别是笔记本电脑快没电了,汽车发动不起来了,东西装不下了,铁门拦路了,遇上红灯了,总之关键时刻各种掉链子,历尽艰辛终于在最后几秒钟通上电了,结果那个送电源的说刚才其他网点也都收到宇宙信号了,也都发现外星飞船了,而且还在回复人家外星人呢,比你们动作快多了,这不白生死时速了吗,于是四个人站在那里抬头看星星 。
其实小成本科幻片有不少经典的,这部有点故弄玄虚了吧。
对于影片故事情节不再过多赘述。
对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毕竟前期铺垫工作实在冗余沉闷导致整片时长超过两个小时。
近期关于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年久失修而报废的新闻大家有所耳闻,以下关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关及延伸内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样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却看完影片后有点兴趣的观众。
对于故事讲述的内容并非一时兴起的虚构,在相关资料中查阅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实存在的。
回信同样是在英国发现只是并非片中讲述人类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过麦田怪圈的形式主动展示给我们。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并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把信息透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两个质数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条横行及23条直行,这是假设该信息的读者会先将它排成一个长方形。
如果把它排成23条横行,它会变成白色杂讯,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条横行,便可排出图中的一幅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影片中所展示的阿雷西博回应(右)看到这里,很明白导演此剧就是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国的麦田上所展现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电波望远镜,前方的麦田上 展示 “奇尔波顿麦田圈” 对于回信内容的解释有下: 外星人与地球人类同样都使用十进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种化学元素:氢、碳、氮、氧、磷(硅在后来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结构和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外星人的DNA结构与地球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明显不同为三螺旋结构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数量为4292835309(十进制)相比人类4294441823(十进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与地球人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头颅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较低为1000(二进制)= 8(10进制)倍本信息的波长(126mm)约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数量为85亿(十进制) 外星人所处恒星系的恒星大小(4个小格)小于人类太阳系的太阳(9个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外形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弧线M图案)有明显差别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口径为6748(10进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长约为850米延伸: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一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二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出现的当天,著名的麦田怪圈之母——“银河麦田圈”同一天出现在英国。
银河麦田圈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同一地点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下面这个麦田圈显示的就是它们的信号发送装置,比我们的要复杂的多。
一年后以印证 “奇尔波顿麦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号发送装置。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
根据对比图案,回信中对方电磁波信息发送装置和这个怪圈所示图案极其相似。
这个图形结构却正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此类装备和原理将微弱信号不断转换增强能量,以提高发射功率。
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却是无法实现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读并以相似且内容正确可解读的图案回复,大量有联系的麦田圈图案出现在英国奇尔波顿天文台前的麦田,难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向人类传递的一个信号。
对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个对应解释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关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内容来源于外星人给人类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麦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颗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奇尔波顿麦田圈
难以形容,简单至此的剧本,超一流的演员演技,超一流的拍摄,超一流的BGM(居然有人觉得这片子的BGM不好,不可思议)剧情无可挑剔,真正需要的是耐心去观看,去理解前50分钟的剧情,因为这50分钟,对“没有”人生经历的人而言就跟看自己的人生一样漫长。
片尾4个小红帽,超人战队式站位造型,再来个“FOR DAD”,有儿女的都能明白那种看到成长带来的骄傲感,可以让人有泪花的。
而对人类而言,这种程度的降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事实上,有能力来地球,也愿意来地球,还没一到就把人类轰成渣,对人类而言,和耶稣再临已经没什么区别。
降临时的交响乐高潮足以洗耳到性高潮
“宏观世界”是一部前戏太长而让人失去激情的失败科幻电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电望远镜,远方的呼唤,这些都是广大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要说拍得最棒的电影莫过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时空接触了”,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让人即使时隔多年后重温仍然是激情满满,反观这部“宏观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电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浪费资源和观众的耐性,本来60分钟就能讲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导演和编剧拉长到了120分钟,其间多出来的部分完全被无聊的情节所填满,老兄即使你不鸟我我也要感动你,老兄你明明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早不说,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对你倾诉,除去那些拖沓的鸡汤对话之外太过于煽情和泛滥的配乐让观众几乎无所适从,你丫的要我从头到尾都必须高潮吗?
是同类型电影没落了吗?
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类似情节的“克莱拉”要比“宏观世界”好上百倍,推荐给喜欢科幻的朋友欣赏。
长年看片累积的经验,基本可以通过海报判断一部片子的成色,而这次,失手了。
对于技术群体,或者技术宅,或者更通俗地讲——“技术死宅”来说,无论国内外,影视作品中通常都冠以头脑复杂,情感单一,颜值不高,身体羸弱,这样的边缘群体来一笔概括了,而把这种形容放大一千倍,就是《Big Bang》的效果(先声明我非常喜欢Big Bang)。
但凡有技术设定的片子,技术宅门通常是配角,嘴边只有专有术语,不懂人情世故,女友是电脑,如果真走了桃花运,一定是被利用了。
所以这些片子通常有个帅气的男主拯救场面,而且四肢发达、情感丰富,决断力强,可谓技术宅的天然补集。
帅气男主的情感跌宕才是主线和看点,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观众的主菜,他们杵在那里,打个喷嚏都有人买帐说好帅,而技术宅只是辅佐剧情的调味料,还不一定是多数人都喜欢的口味,可能略等同于...花椒。
所以,花椒的思想是没有人去在乎的,花椒的动机是无人问津的,花椒之间的对白是可以忽略的,几粒花椒碰在一起捏成一团就可以代替主菜了吗?
不要做梦。
对于不能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不小心吃到花椒又吐出来的人一样,我表示能够理解。
这部影片折射出来的对技术死宅的尊敬和了解,是纯洁至深的;表现出来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浪漫主义的;他们不再是游走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两极之间的简单脸谱式人物,而是为前途焦虑、为经费发愁、为不能实现梦想而苦恼、为可能失去朋友而担忧的情感复杂的一群人。
剧情大量铺陈了几位年轻技术宅的人生困境,特别是对Mike和Roy两人关系的细节描写,可以说非常到位。
对于每天和机器打交道,精通数学语言,善于用代码交流的人来说,真的会格外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特别是对即将一起从事一个项目、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共度若干小时的对方来说,递出的口香糖,恐怕是突破人际障碍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而寒夜中的“最后一杯咖啡”,和口香糖一起扮演了三人之间关系的缓冲带,恐怕只有真的经历过才拍得出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叙事。
Roy对他苦心创造的Goodman倾注的情感,以及被解雇甚至未能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遗憾,Harry甚至也为此辞去工作,却为害怕为两人关系蒙上阴影而未告知,Mike对Goodman的敬意以及在公司钻研自己的项目,却面对孤注一掷的项目困境,Harry对Mike总是幻想着发现什么的揶揄... 这些这些,在很多人眼里一定是极度无聊可以忽略的剧情了吧?
抱歉,如果没有这些刻画,几位技术宅仍然是游荡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脸谱般的符号,而不是生动的人物。
那些认为这些情节拖沓的观众,没有做好去了解技术宅生动立体人物的心里准备,或者说,这类观众更适合去看漫威的场面,或者马特达蒙穿宇航服死里逃生这一类。
剧本巧妙地把Roy创造的Goodman和Mike的发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段堪称精彩的一笔。
虽然多数人会在影片前半段,Mike对实时生成画面中的红色团状物误认为是故障而会心一笑,但这幅图与卫星突然消失,双双作为伏笔并最终联系在一起解决疑问的叙事,令人叫绝!
这部影片对我而言,每一分钟都是享受。
在创作团队仅有7人,记住,是总共仅有7人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成片效果,令人钦佩。
虽然一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这绝不是一部无聊得只值1、2星的片子。
那些对花椒无感的人,很遗憾,这道佳肴不是你的菜。
这该死又迷人的宇宙背景音乐加分
前面比较拖沓,一个小时候后故事才开始紧凑起来,7分
主题其实是科学家的情怀、奉献、努力、友谊,但整个故事的展开,时空、线索、细节等都非常无聊……
太硬了,好难啃😂前面还是几个天文爱好的老男孩探索宇宙的文艺片,结尾就成了紧张刺激的动作片。
理工直男拍的电影吧,每个感动点都很尴尬,还配上长时间特写和管弦煽情音乐,大写的尴尬。重点的信号、转折都只有专业或资深天文爱好者才能看懂,大多数观众只能看着演员逐渐瞪大的眼睛一脸懵逼,几个演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相信。我知道导演想说什么,但是说的磕磕巴巴。结尾飞船出现在可见光谱的一刻比较震撼,但这也是当深刻理解这一切背后的含义才会觉得震撼,即便如此,结尾的处理也是拖沓+尴尬。天文死忠爱好者可能会给打五颗星。
题材喜欢的,但是内容含量太低,10分钟的片子拍了两小时
节奏有问题,前50分钟的确拖沓。
可以作为科普片子,门坎较高,但结尾电力不足,强行加节奏,还加入飙车戏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找到看《超时空接触》的感觉,很爽
小成本垃圾科幻片,不知道怎么就能到6.6分,看来7分以下都不能入眼了。小成本没有特效就算了,内容总说的过去吧。内容也不行,漏洞百出,特别是电池快没电了,要回基地取后备电池的各种浪费时间制造的紧张效果,看了都想笑,你是要把这情节都搞笑来拍吗?
前半节奏尚可,但整体拖沓,配乐大而无当,尾声bug频出…具有一定可看性,两星半
好喜欢这种散发理科之美的科幻小品,配乐如宇宙般浩瀚,只是导演似乎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吞吞吐吐的~
很奇妙的美好感,可能是本人对描述地外文明的电影都有天然的好感吧……
我吹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不知曾幻想过多少次能和自己好朋友一起到房车里装上电脑和那种可以控制的光学和射电望眼镜到野外去搞自己的SETA计划,在这部片完美的诠释了我的想法,这种电影随是小成本但我个人认为毫不逊色像97年的超时空接触,尽管电影的前奏带入相当慢,但是从中间开始剧情的走向突然就开始加速,然后快如同没有刹车的90度斜坡一样笔直的冲下来,到结尾再来个骤停,片中场景永远都是夜幕下的星空,在配合人物对话和那种无垠的弦乐真的就是我理想中的完美镜头,总的来说导演应该一定对地外文明有着无限的遐想和深厚的向往,我能感受得到
很简单,不过什么也没交代清楚,逻辑上漏洞太多啦,一堆破烂装车,望远镜扔啦
一万句草泥马
一种精神,用毕生去热爱并一直坚持的热血
一部堪比《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低成本科幻片。全片紧张,刺激。四个男人一部车就把这个故事给说全了
wtf did I just watch…
配乐和氛围还不错的一部烂片,废话确实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