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只有被杀与杀人,没有现代战争之分,自动化武器的介入,只有你死我活,在战场上没有优待俘虏这一说法了,只要是能杀死人的达成战略目标就是高效的武器与战术,战斗从来就不是评论区的高谈阔论,战斗的每下一分钟,就是死亡的降临,血肉被子弹,炸弹炸的血肉模糊的煎熬的痛苦,还有来自敌人朝你致命一击你的脸你的心你的大动脉你的身体你的大脑美国佬教世界反战中国人教世界和平俄罗斯教世界打仗一场局部战斗,只为了给空军发送一个战略坐标,而代价就是两边战术小队队员,炮兵小组,装甲车班,各火力点,射击诸元,的前赴后继走向生命的终结,在混乱,废墟,胶着,炮弹落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射出来的子弹推进目标点中各种各样尸体残肢,跟对方战斗到最后一分钟即使身边的队员一个个倒下,恐惧痛苦绝望永别精神高度紧张的情绪把你包围你也要战斗到战略目标的达成或者呼吸的最后一分钟各战斗单位要形成有效联系调配,具备各种应对战场知识,各级指挥官要在错综复杂的瞬息万变战场环境下达正确指令在战斗中每个战术队员要穿戴平均三十斤的装备,战场上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推进战斗对射,你不知道敌人死没死你只能不停的宣泄你所有子弹,把墙壁房间窗户楼层打出一个个窟窿,定点爆破,扔手榴弹,从死去的队友敌人身上拿走他的弹夹,军备炮兵阵地进行每一次发射炮弹都要消耗二十多斤的力气,没人知道敌方的炮弹什么时候落下来,即使落在你亲眼目睹旁边的炮兵阵地被他们炸的支离破碎,你也要完成装弹发射任务,你看不到炮弹的落点你看不到敌人被你的炮弹炸的东一块西一块你听不到炮弹的声浪,你能做的只有听从指挥官给你坐标进行发射任务后备战术人员刚到达战场,被敌方获悉坐标,敌炮兵一轮齐射,乘坐到来的坦克,你装满三个弹夹的子弹一枪没发,装备的三个手榴弹一个烟雾弹还有医疗器械,完整的军装护膝还有其他军备,就这样灰飞烟灭而这样的一个战场不过只占到一个城市不足百分之五的区域,要争夺的不过只有几座建筑物,为此双方都付出了属于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噩耗,还有数之不尽的军费每天都这样第二天,新的战斗开始了
向导演致敬。
真实精品的呈现。
大量细节,其中很多看不懂,不知道军事迷是不是要得心应手些。
还有武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参数,定位等等的,军事家会怎么看。
应用一张李安的表情图里的话,虽然我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
交战的双方,某种意义上是势均力敌。
几乎一样的军服,差别在于左袖上是白绑带还是黄绑带。
说一样的母语,外貌长相上也是同胞一样,拜同一个jesus像,连祈祷的姿势都一样。
有这么多的相同之处,他们成为了交战的双方。
战争到底有多残酷?
应该让主战派看看战争的实景录像,看看本片这么真实的呈现,再送去前线, 英勇战斗赢得荣誉也好,为国捐躯也好,至少敬他是个汉子,而不是躲在后方煽动战争。
残酷在于枪林弹雨,巨大的轰炸声,猛烈的气浪,各种碎石,可能下一秒你就中了,或许死得痛快,或许负伤折磨。
前线可能相隔30公里,靠各种手段获取情报探得对方位置,可能肉眼可见对方的相聚十几米,可能几米,可能面对面肉搏。
残酷在于,军车司机上一句还跟副驾驶的战友谈及战况,庆幸躲过了一波远程炮攻击,下一句还没说完,发现战友已没有呼吸。
残酷在于九死一生,片中的情境,前线能活下来的概率极低。
可能技术过硬救了你一命,可能审时度势聪颖过人占据最有力的位置活了下来,可能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就是运气足够好,可能以上都救不了你。
开篇几分钟后,画面中有字幕显示,片中主演之一于22年9月20日的战斗中牺牲。
真实的e乌战争,真实的生命逝去。
片中展示了时长两个小时的战役全程,画面右上角有时钟显示。
剧情让观众全程神经紧绷,一丝不得松懈。
从编剧角度来看的话,本片最底层的大逻辑一直没搞懂,这个两小时任务的意义是什么?期待看到其他大牛或者科普。
一句话浓缩剧情:拿大部分冷战装备和小部分义乌小商品/华强北特产来打一场二战时期的战争。
任 务 简 报 :主要目标:摧毁敌方重炮阵地。
任务细节:占领位于火车站以西大约5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以指引我方战机摧毁敌方炮兵阵地。
执行小队:“布列翁”(指挥)、“威斯克”、“列杰耶夫”、“列伊”、战车部队敌我双方:黄队、白队(不要刻意脑补具体的)地图信息:
任 务 执 行 :第一阶段:1-10min注:由于AK系枪械太多,很多都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士兵可以自己DIY,再加上电影里也看的不是很清楚,我判断不是很准,所以判断不出来的尽量就不做枪械科普,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AGS-17榴弹发射器 АГС-17 Пламя;Пламя 30MM 1975年开始服役。
主要用于连、排级步兵单位,具有火力猛、轻便灵活的特点。
①白方开始行动前先用榴弹发射器进行犁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建筑物外围的敌人驱赶回建筑物内,同时达到排雷、摧毁障碍物和杀伤暗哨等作用。
但副作用就是告诉大家我要开始进攻了,所以这一幕就相当于宣布白方放弃了特种突入作战,而是以清扫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从这几个特点判断应该是AKM,就是这个护木没找到型号
AKM
②注意这位士兵,此处的行动路线类似“S”型,先左传后右转,所以持枪姿势第一个镜头是右手持枪,这样就可以观察左边情况,同时枪口指向也是左侧方,由于是顺手姿势,所以能很快扫清左侧敌人。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马上进行右转,所以这位士兵非常顺滑的就把右手持枪改为左手持枪,原理同上。
来源:战争召唤前面这位的武器我只能通过弹匣弧度和枪口判断应该是AK-103突击步枪。
由俄罗斯伊孜玛什公司设计并生产,2006年正式服役。
AK-103突击步枪是俄罗斯为出口市场设计,采用复合工程塑料技术,是AK100系列中授权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型号。
空枪重:3.4公斤,发射7.62x39mm 子弹。
AK-103突击步枪所使用的7.62X39mm PS弹,来源:逃离塔科夫
PKM通用机枪 ПКМ ;7.62×54mm R 1969年开始服役③肥仔机枪手控制点:过道、拐角、门口架枪的标准姿态。
正确做法是从掩蔽物的边缘射击,永远有一面靠墙(一般为惯用手方向,因为管用手持枪很难同方向转动,反应太慢),同时门框会遮挡部分正面,避免暴露自己,同时保持着一定的阴影环境,从敌人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条线或黑黑一片。
来源:战争召唤
④黄方防守方的射击姿势: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黄方使用的是加固窗户来形成射击阵地的方法。
门窗形成的天然射击口,可以通过将其封堵,只留下一个供士兵使用的小孔。
建筑物内部墙面的材料,或任何其他可用材料,诸如沙包之类的,都可用于堵塞。
这不仅能让屋内防守士兵可以通过射击孔反击、阻止地方靠近建筑,还能大大增加自己的存活率。
同时,绝对不能站在射击口正对面,从射击口射击时,不管射击哪个方向,身体都要保持侧向射击,如此身体能够得到墙壁的保护;在射击时,不能把枪口伸出窗外,因为隐藏式设计口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隐蔽性,将枪口伸出将会提高暴露的几率。
太糊了
SVD狙击步枪 CBД 7.62×54mm R;1967年正式服役。
图中应是改进型,采用新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枪托和护木,以及新弹匣,在弹匣入口前方有安装两脚架的螺纹孔。
⑤这几位的素质相当不错,遇到袭击时,不要第一时间想着逃跑,而是赶紧选择附近最近的遮蔽物,这位狙击手不仅第一时间选择了拿战友尸体当沙包,同时立即反击以压制对方的火力,给身后的队友支援。
而身后的机枪手虽然受伤,但第一时间用机枪反击,压制对面火力,把敌方的攻击降到最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伏击其实不算成功,黄方这一支支援小队一共有6人,然而仅杀伤两人,参考费卢杰战役,一个标准的机枪伏击阵地一梭子就可以报销75%的人,更别说白方是用榴弹发射器伏击的,一组弹链下去,基本报销了。
只能说是艺术效果。
不过主要目的达到了,就是防止黄方支援前方。
⑥这个镜头漂亮滴很呐,一般情况下(指美帝)行进时,尖兵负责检查门窗和警戒门窗处可能会出来的敌人,第二位则警戒正前方,第三位一般是警戒对面的建筑,第四位则负责警戒对面建筑二楼及以上,最后一位看屁股。
2号位的老哥用的是哪支AK我是看不出来了,只能自己尽量还原一下了。
但镜头里的“列伊”小队没那么多人,同时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并且目的是为了进入建筑物以压制敌军火力,所以采用了简单的警戒姿态,一、二位同上,三号位则是警戒后方及高处。
让后续战友快速进入建筑物内。
(可惜这三位运气不行,被黄方IED掀了个人仰马翻)
美军一般是两个分队前进,但具体分工都是一样的,人少一样可以第二阶段:10-18min
⑦之后进入简报环节,白方的目标就是肉侦,引导战机摧毁黄方的火炮阵地。
此处说的是火炮是:203毫米2C7式“芍药”(пион)自行榴弹炮,1975年开始服役。
全重46.7吨,主武器为车体上开放式布置的一门2A44型59倍径203毫米榴弹炮,火炮的左右射界30°,俯仰角度为0°60°,采用液压、电力双驱动。
除常规炮弹外,这东西还能发射战术核炮弹,当然黄方是没这东西,但203mm高爆榴弹也够呛。
推弹机
推弹机
开炮国内曾经论证过203毫米火炮系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认为不合时宜,因此停止了相关研发。
但是据传今年(2023)国内重新启动了203mm火炮论证,军品采购网貌似已经有部分信息,有知道内幕的可以透露透露。
其实203mm不是俄乌战场上所使用的最大口径的火炮,而是240mm的2S4“郁金香”重型自行迫击炮。
由苏联乌拉尔运输与机械工业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发,于1972年投入苏军服役。
全车长8.5米,全宽3.2米,全高3.2米,战斗全重30吨。
全车共搭载9人,其中5人负责操纵迫击炮。
车体加装有20毫米厚的焊接装甲。
武器为一门240毫米后膛装填式重型迫击炮,炮身长6.5米,采用弹舱方式供弹(每个弹舱备弹20发),配有一台简易自动装填机,但由于炮弹过重,射速仅能达到每分钟一发,射击准备需10分钟。
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为9.65千米 。
因口径大,所以俄军在前线主要用来攻坚,所以也被称为“拆楼神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421576g/?spm_id_from=333.1007.tianma.1-2-2.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这个视频有详细的历史介绍和使用教程。
液压底盘
控制台
主要使用的炮弹类型
开炮小知识:因为苏联的重型武器装备通常用鲜花命名,所以军迷圈也戏称为“奇花异草系列”,正如德军的坦克都是以猛兽命名,也被称为“动物园系列”。
⑧注意这位,他腰间别了一把斯捷奇金APS冲锋手枪,Стечкина,9×18mm PM,1951年正式服役,是世界上唯一被列为制式军用装备的冲锋手枪。
腰间别着斯捷奇金训人,这很教官,很很复古。
装了APB枪托的斯捷奇金,来源:逃离塔科夫
斯捷奇金手枪使用的9X19mm PM弹 来源:逃离塔科夫
⑨由于需要救援队友并且摧毁黄方火力点,指挥官直接下令让附近的装甲部队下场拔点。
出场的应该是T80BV,但是图上却说的是T72,不知何故,难道是用T72改的T80?
我记得俄罗斯拍战争戏确实有用T72各种魔改,毕竟便宜量大平时也是T80展示,T72攻坚。
尤其是这一次俄乌战争,双方都是大量使用T72的各种改进型。
T80BV坦克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采用GTD1000燃汽轮机作为机动装置,行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大约能行驶500公里左右,主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
T80-BV 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72-B3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80-UM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125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⑩黄方发现白方的火力太强,请求指挥部进行炮火支援。
这里有一个细节,黄方用来联系的对讲机上面标的是“摩托罗拉”,但是经过某些大佬的指正,这款对讲机摩托罗拉没生产过,再结合电商大佬的说法,应该是国产宝丰对讲机的贴牌外贸版。
因为这一次俄乌战争确实双方都从某橙色APP上订购了特别多的电子产品,对讲机是量最大的之一,双方也缴获了不少,这款在淘宝也就百十来块,就这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你都不敢想在战场上用这玩意,分分钟破解监听(后面也确实被监听了)。
所以为什么我说用义乌小商品打仗,别急,后面还有呢。
⑪这里出场的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为2Б 11式 120mm迫击炮,高低射界45°~ 80°,战斗状态质量 210 千克,最大射程为7.18公里。
此炮一大识别特点是炮口安装的防重装保险器设有4个凹槽,其中2个装有弹簧装填卡锁。
因为可以曲射,所以迫击炮一般都是架设在掩体后面或者是掩体坑里,顶上用树叶等伪装覆盖,最大程度保障炮手的安全。
所以电影里黄方的这个迫击炮阵地可以说就是活靶子,所以才在后面被白方无人机轻松侦查到,然后被反制得一干二净。
炮口的防重装保险器,来源:战争召唤
底盘,来源:战争召唤
⑫这位正在通过计算器计算前线黄方所发过来的一串数字,算出射击诸元,得出具体坐标,由于不是无人机实测,所以需要校准射击,这在后面可以看到。
来源:丝瓜
关于怎么计算射击诸元,那还挺麻烦的,尤其是人工,反正就是如下公式;间隔(米)=角度(密位)X 距离(公里)
⑬这一位在做的事就是装“药包”,迫击炮弹本身有一定的装药量,但是定装弹药的缺点就是固定射程,所以可以通过加药包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推动力,从而打的更远。
镜头里黄方展示的就是已经相对落后的装药方式,“绑扎法”,用绳子绑,现在中美早就摒弃掉了这种过于原始的装发,而是使用马蹄形药包,直接扣上就行。
列宁格勒地区西部军区联合武装部队迫击炮部队的士兵在一项特殊演习的框架内,制定了从120毫米战术便携式迫击炮2B11 «雪橇»向常规敌人的装甲目标进行高速射击的目标
绑扎法
马蹄形药包
黄方炮兵绑扎的炮弹应该是120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⑭白方有beer来,带了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具体型号不认识,对这种装备不了解),具体功能请出百度来回答: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所以白方只用了很快就把黄方的迫击炮阵地给掀翻(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布置的太随便了)。
⑮此处为俄罗斯生产的“海鹰”морской орел 10军用无人机,重约10公斤,最大活动半径120公里,续航能力超过10小时。
但这东西就是一个“万国造”,从这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如今的先进信息化军工水平真不如大疆。
⑯白方的火炮阵地为苏制122mmD-30榴弹炮,1963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15.3公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仰角,最大射击仰角能够达到70度,除了能够像一般的身管火炮进行远距离火力压制之外,也能够像迫击炮那样用高曲线弹道,打击一些位于普通榴弹炮射击死角的目标。
D-30在我国有仿制,就是96式122毫米榴弹炮。
目前大量服役在炮兵部队中,突出一个简单耐用,皮实,维护运输都很方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44y1P7kh/?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
炮闩
⑰这位手上抱着的是“药筒”,作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药包,增加射程用的,只不过俄军用的是筒装,欧美军队用还是一样的马蹄形药包。
⑱这里被炮击之后,黄方还不转移阵地是最骚的,没听说只有一轮炮击的,因为火炮精度差,所以都是多轮发射。
“有人说是因为黄方没有通知上级,不能后退”,这句话就更加暴露了黄方训练操典落后和通信之差。
根据PLA的例子,本身打完就得转移。
遭到反制之后也要转移或者人员撤离,因为对方必定会发射多轮炮弹,所以保存实力才是优先级的。
所以后面黄方迫击炮阵地就全军覆没了。
⑲为了摧毁黄方控制的二号楼,白方指挥直接叫坦克定点摧毁。
这里出现的是白方的BMP-2步兵战车,БМП-2,1980年正式服役。
战斗全重14.6吨,乘员3人,载员7人,最大公路时速70公里,水上时速7公里。
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弹药基数500发,射速200~300发/分。
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
配有4枚红外制导的拱肩反坦克导弹。
电影中说是BMP-1,可能是用bmp2的底盘改的,不得而知了
BMP-2M步兵战车,来源:战争召唤
30mm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⑳这里可以看出车长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坦克其实和人差不多,在射击的时候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的身躯,避免受到伤害,坦克也是同理。
这里车长直接停到第一栋大楼后面,通过破损的楼体直接炮击,这样避免车体过于裸露而被对面的反坦克武器击中。
自动装填机装填弹药
应该是125mm 高爆反坦克弹第二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5469/
没有任何过多的煽情,简单明了,甚至被叫做是军事教育片的一部电影。
没有主角或者说战争就是主角,没有人有主角关环,步枪子弹击中就是立刻丧失作战能力,炮弹就算只是在近距离着弹靠冲击波也可以震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百姓来说,可能不能理解在战争中,变化,无序,混乱才是常态,并不是摆开阵仗,然后你来我往的回合制可能除了中美之外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主力陆军遭遇巷战和cqb作战的时候都是这样惨烈吧,至于那两个例外是什么样子的,咱也没见过,咱也不知道啊
地狱尖兵(Лучшие в аду)2022-10-05。
俄乌战争中一次为夺取中心建筑控制权的现代城市战(wagner集团对乌克兰的不知道是特种兵或者是Azov),在战略战术指挥、士兵执行战斗、武器装备使用方面最真实的战场电影之一,建筑物攻防,步炮、步坦、地空协同,武器针对、战场转移,真实到像是实战纪录片(教学片?
)。
电影中没有剧情铺垫,没有主要人物,没有口号,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甚至记不清俄乌双方士兵的样子,下一秒是继续活着或者死亡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时间说遗言,没有时间回忆,没有时间痛哭流涕扼腕叹息,一个人死亡,其他人继续冲。
有的人拍战争片是为了说教价值观,有的人是为了呼吁和平,有的人是为了宣传政治立场,导演安德烈·巴托夫想传达的是:我们习惯在歌颂意识形态、信仰精神的战争片里流泪,但是当说着相同的语言、信仰统一的人在战场上成为对立面的时候,我们终于意识到了什么是战争——你死我就活,你活我就得死。
2023.03.24.人是战争的消耗品,胜利是生命和炮灰推出来的,电影中的2个小时4栋建筑物内外的“小任务”正在六千公里外的地方重复循环。
绰号“泰瑞克”(爵士乐手)的俄罗斯“瓦格纳集团”指挥官阿列克谢··纳欣(НАГИН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在乌克兰被不幸壮烈牺*牲。
铁血悍将,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宇内同悲。
阿列克谢-纳欣9月29日,InformNapalm 调查社区报告说,这名41岁的突击部队指挥官于9月20日在巴赫穆特附近被乌克兰军队击*毙。
他于1981年3月21日出生在伏尔加格勒州戈罗季先斯基区的维蒂亚奇农场。
父母是前军人尤里-维克多罗维奇-纳金和加琳娜-安德烈耶夫娜-扎勒-伊万诺娃。
小时候,他学习了空手道。
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所技术学校学习。
他被征入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参加了在车臣的战斗行动。
服完兵役后,他签署了一份合同。
参加了在格鲁吉亚的战斗行动。
然后调到伏尔加格勒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担任侦察狙击手。
2014-2016年,他在克里米亚担任侦查训练教官。
纳欣最终从联邦安全*局辞职,加入了瓦格纳PMC。
参加了在叙利亚(在那里呆了3年)和利比亚的作战行动。
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
他同时多才多艺,是俄罗斯战争电影《向日葵》《地狱尖兵》的编剧。
2022年,他参加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讨伐。
5月12日,他受了重伤。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他在8月恢复了工作。
2022年9月20日,他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次战斗任务中被*杀。
葬于伏尔加格勒的季米特里耶夫斯基公墓。
生前未婚,十分遗憾。
奥列克西·纳欣葬礼
英雄之母神情肃穆9月24日,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亲戚、朋友、同事和包括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在内的官员参加了在顿巴斯去世的俄罗斯英雄阿列克谢·纳欣的告别仪式。
葬礼的来宾们缅怀了斗士的英勇事迹。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参加葬礼纳欣的葬礼在伏尔加格勒中*央公*墓的大道上举行。
葬礼之前,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 "博物馆全景图的凯旋厅举行了葬礼仪式。
俄罗斯英雄的亲属说,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从小就保护弱者,并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决心。
英雄在车臣和格鲁吉亚作战,然后作为瓦格纳PMC的一部分,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打击反*乱分子。
联邦通讯社说,他最后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担任单位指挥官,以保卫顿巴斯。
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与伏尔加格勒州州长为英雄家属颁奖参加葬礼的瓦格纳雇佣军总司令叶夫根尼-普里戈津对阿列克谢-纳欣评价说:"电影《地狱尖兵》严格描述了阿列克谢-纳金领导的一次战斗,他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战术家和战略家,毫不犹豫地拿着机枪上战场,成为一名突击队指挥官。
他于9月20日去世,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如果每个指挥官、每个领导人偶尔都能进入战壕,拿起机枪,或者只是更经常地与人民交谈,那么俄罗斯就会真正伟大。
”"阿列克谢-纳欣的壮举将永远留在他家人的记忆中,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在他的战友们的记忆中,留在伏尔加格勒地区的历史中。
国家奖章已经颁发给我们战斗同志的家人。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安德烈-博查洛夫说。
在他的一生中,纳欣三度被授予勇气勋章、两次被授予黑十字勋章。
他于9月20日在顿巴斯英勇牺牲,保卫祖*国免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侵害。
死后,纳金被追授俄罗斯英雄、顿涅茨克维持会英雄、卢甘斯克维持会英雄称号和瓦格纳白金之星。
瓦格纳目前正被用于作为巴赫穆特的前沿推进部队,目前在此过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包括一名指挥官奥莱克西·纳欣。
一些人认为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的推进没有得到俄罗斯军队的充分加强,从而加剧了损失。
本片由《烈日阳光》原班人马拍摄。
我们总说,俄罗斯打仗不行,太拉跨。
最近我看了《地狱尖兵》,这个敌人很牛X啊,到底是经过西方培训的。
白队——瓦格纳雇佣兵。
现场指挥代号“靶场”,攻击小组代号“威斯克”,还有一个是AGS30步兵自动榴弹发射器火力支援小组。
预估拿下阵地的时间是2个小时黄队——敌人,代号“暴风雪”任务:两天前,白队收到情报,前方30公里处,敌人设置了一个203毫米2C7式自行加农炮阵地。
为了摧毁这个阵地,他们制定了进攻方案:占领城市中心的一处高层建筑“4号楼”,给自己的炮兵提供光学引导。
然而,现在关键它周围几座建筑物都被敌军牢牢控制,根本无法接近。
敌人率先派出预备队准备从侧翼消灭AGS30火力支援组。
没想到遭遇白队代号“树妖”的侧翼掩护小组,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1号楼白队三名队员在进攻1号楼时触碰地雷受伤。
靶场指挥官派出救援,准备拉回这三个兄弟,同时呼叫T72坦克,BMP步兵战车从建筑物东边进行火力压制。
敌人看到了白方的救援部队,呼叫总部用120毫米迫击炮进行火力压制。
迫击炮阵地距离前线2.98公里。
迫击炮第一轮射击之后,由无人机确定炸点坐标,观察手计算修正量,进行射击修正,然后重新瞄准目标开火。
实际上迫击炮阵地开火的同时,也向白队暴露了自己的方位。
白队无人机开始确认坐标,通知D30榴弹炮部队对迫击炮火力进行反制。
(距离迫击炮阵地15公里)
D30第一轮射击后,无人机确定炸点坐标,观察手计算修正量,进行射击修正,迅速进行第二轮射击。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敌人迫击炮阵地被打残。
白队T72坦克对大楼进行直瞄射击,突破大楼的所有火力点。
但是很快敌人派出无人机对坦克投掷炸弹,为了保存力量,坦克退出战斗。
威斯克突击小组随之攻占1号楼。
威斯克突击小组缴获敌人对讲机一部,并且开始逐步扩大战果。
黄队暴风雪节节败退,指挥官在思考白队的战略意图。
总部猜测出可能是要争夺4号高层建筑。
于是派出增援部队以阻止白队进一步的突破。
因为,前面白队D30榴弹炮暴露了大致方位,所以敌军无人机搜索并且侦测出具体坐标。
白队指挥官命令D30榴弹炮部队迅速转移,就在命令发出不久,敌人152毫米榴弹炮第一轮试射就到了,很快敌人无人机确定炸点坐标,观察手计算修正量,进行射击修正,迅速进行第二轮正式射击。
在转移的过程中,白队D30火炮指挥官判断出敌人152毫米炮打提前量,于是果断命令车队停止前进,就地寻找掩护。
2号楼被攻破敌人迫击炮死灰复燃,用炮火覆盖2号楼和3号楼之间的走廊,以阻止威斯克突击小组进一步的突破。
白队总部命令转移中的D30榴弹炮部队重新展开,以对敌人迫击炮进行打击。
敌人阵地被彻底摧毁。
D30榴弹炮小组白队120毫米迫击炮增援部队进入战场区域,开始对敌人从总部派出的增援部队进行打击。
指挥员通过无人机确定具体坐标,然后火力覆盖了整片区域,敌增援部队几乎全军覆灭。
敌人为了反制白队的120毫米迫击炮增援部队,动用了240毫米2S4郁金香自行迫击炮,白队迫击炮小组全体牺牲。
120mm迫击炮增援小组为了摧毁隐蔽在30公里外的敌人152毫米炮兵阵地,白队用PC30飓风多管火箭炮覆盖整片区域,最终敌人阵地被彻底摧毁。
3号楼因为炮兵射击必须考虑天气,风向,所以威斯克突击小队利用炮兵观察手计算修正量的间隙,开始突击3号楼。
敌军防守得十分顽强。
白队从多个方向对3号楼实施围攻,伤亡非常大。
最后3号楼被攻克。
4号楼敌人所有成员继续撤退至4号楼准备在那里死守。
白队假装是和敌人一伙的,混在人群中一起撤退,成功突破进入4号楼。
但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紧随其后,树妖小组在一楼阻击的过程中全部阵亡。
威斯克为了突破4号楼第五层的守军,他们派出了爆破手从第四层的顶部爆破。。。
威斯克中弹,不断流血。
靶场小组在阻击敌人增援部队的时候几乎全员牺牲。
白队观察手成功到达第九层,把坐标通知su25攻击机,目标被摧毁,但是白队伤亡巨大。
序幕:观影前奏怀着对《地狱尖兵》这部影片的期待,我坐在了屏幕前,准备开启一场视觉之旅。
开始:初入影片影片开始了,这是一部时长为一个小时 49 分的电影。
然而,在看到前 30 分钟的时候,我的眼皮开始变得沉重,困意渐渐袭来。
仔细分析,其原因首先在于影片对于白方和黄方的呈现方式。
仅仅用字体来标注是白方还是黄方,虽然还有袖章,但服装上缺乏强烈的正反双方的鲜明对比识别。
这就导致我需要记住大量人物的面孔或者说话习惯才能辨别他们所属的阵营,而人数众多更是让我在 30 分钟后彻底陷入混乱,没有了文字识别,根本分不清谁是白方谁是黄方。
过程:观影体验的困扰其次,影片的展示形式也存在问题。
它只是一种很正常的呈现方式,虽有特殊视角的镜头,但往往刚展示出来就戛然而止,那种情绪就像是被突然打断,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而且整部电影的段落划分并不明显,虽然在攻击完一场小战役后会有指挥官出来类似沙盘演练般地讲解,但这种段落感还是不足。
高潮:对影片主题的思考影片到了结尾部分,透露出一些反战的意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它试图传达战争每天都在持续这样的信息。
可以说,这部片子的想法是不错的,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结束:整体评价然而,总体来看,这部片子只能说想法挺好,但在表达上却未能展现出其独特性。
看完后给人的感觉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就好像导演只是按部就班地拍摄,没有融入自己独有的风格,这就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水”。
两群男人,为了另一些人的目标,拿起武器相互杀戮,前一秒还在活蹦乱跳,后一秒可能就死了。
他们真的是在玩命,但对于战场这个巨大的绞肉机而言,个人又实在算不得什么,特别是在现代武器发明之后,不管你是啥装备,被火力扫到,基本就是非死即伤。
一个妈妈抚养了十几年才长大的孩子,就这样被送到战场当耗材。
长官说,我们要胜利,事实是,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死足够多的人、炮火覆盖足够密集,熬到对方熬不住了,一方就能胜利,哪怕是街角的一次小胜利。
于是就这样杀呀杀呀,你杀我,我杀你,直杀到一方屈服,或者杀到双方精疲力竭,游戏才可能(暂时)结束。
战争可真TM残酷。
在《地狱尖兵》里你几乎找不到主角,你也认不清谁是谁,还没等你和任何人建立情感联接,他们就死了。
好像在古罗马斗兽场,我们也在里面。
战士们像是新时代的角斗士,从过去贵族的玩乐到如今政客的游戏。
我们的感受不会造成任何改变。
没有人是局外人,但你什么也做不了。
谁以为他能彻底的改变什么?
我们最开始想改变世界,可到最后,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天鹅绒金矿》《地狱尖兵》是给军迷的礼物,对影迷就不太友好了。
这不像是电影,像是纪录片或者宣传片之类的。
我看不太进去,所以总是走神,魂飞天外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总是想找一个人跟着,就像跟着《西线无战事》里的保罗还有《我们的父辈》里弗雷德海姆那样,陪着他们一起难过。
可是我眼花缭乱,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死了。
好像太真实了,为人们所不愿见到的真实。
“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这是人类的愿望,他曾经实现了,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
可那真的美好吗?
我绝不是在鼓吹战争。
可是战争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从来没放过过人类。
他就像是人性的阴暗面,就像是影子,等到人类能摆脱影子的一天到了,战争也就消亡。
到那时候,我们该怎样评价战争,该怎样评价历史,又该怎样评价我们这一代。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存在即合理。
当有一天完美的世界真的来临,从此再也没有罪孽,痛苦,悲哀,泪水,杀戮,自私,欺骗,背叛,罪恶,没有一切路西法的泪水;可同时也再不会有英雄,勇敢,忠诚,坚韧,执着,善良,真正的自由意志,这一切都不会再有,真正的存在过。
我们将生活在麻木的舒适中,我们将得到廉价的幸福,不费力的快乐。
我们将生活在矩阵之中,在《黑客帝国》里,又有多少人会有选择红色药丸的勇气来直面真相的勇气?
我们都曾畏惧真相的代价,那么我现在要问: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切尔诺贝利》的开头如是。
可是无论是谎言还是真相,悲剧终究会上演。
我们不在乎要褒奖谁,我们只想知道,要怪罪谁。
信教的好处就在这儿,无论你犯了什么罪孽,都能把这一切甩给上帝,原谅我吧,MYGOD。
就像野蛮人和主宰者的对话那样:"但我喜欢那些麻烦。
""我们不喜欢。
"主宰者说道,"我们希望过得很舒适。
""我不要舒适。
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穆斯塔法.蒙德说道:"事实上,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那好吧。
"野人轻蔑地说道,"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还有变老、变丑、变得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两良久地沉默着。
"我愿意接受这一切。
"野人最后说道。
穆斯塔法 .蒙德耸了耸肩膀,"悉听尊便。
"炮弹炸开了,散出的烟雾让我以为云落到了地上。
耳边想起保罗在低声嘟囔着“要是不打仗,炮弹还真美”不知道为什么,《1917》的景拍的特别美,还有那首《异乡游子》当时我听到眼泪一下刷就下来了。
不是说他一镜到底的艺术,而是火焰本来就是一件特别美的东西,是人类给他沾了太多罪恶在上面,搞的好像不详之物一般。
当时看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的这句特别喜欢“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
”虽然写的是龙山放灯,不是火。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把一切又扯的太远了。
希望说的不会太矫情。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